南通万达影城
IMAX厅的灯光暗下
一个时代正悄然退场
2025年7月,南通星光耀万达影城闭店公告。公告简洁明了:“因合作终止,7月1日正式闭店”。一位自称前员工的网友在本地论坛留言:“闭店消息来得太突然,失业第九天,不小的年纪再就业压力巨大”
网友们各种猜测、也有各种惋惜声在平台上蔓延。而在同一城市,港闸万达的“中酥亭”糕点店上演着更赤裸的消费悲剧:消费者手持未消费的预付卡,被万达其他门店推诿,最终三百多元余额化为泡影。
这些种种事项不禁让人联想到今年万达在商业领域那断臂求生的艰难处境。万达作为商业巨头,本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却因种种困境不得不开启转型之路,让人忍不住感叹,在当下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里,即便是知名品牌,也难以独善其身 。
万达集团今年上演了一场壮士断腕的商业大戏。5月,一则公告震动商界:王健林将48座万达广场打包出售,南通海安的万达也在列。对海安人来说,这座 2020年扎根的商业综合体,早不是单纯的 “商场” 二字能概括的。藏着太多海安人的日常碎片。此次接盘者是由太盟投资、腾讯、京东、阳光人寿等组成的“超级财团”,交易金额高达500亿元。
这次万达的 “壮士断腕”,背后是 1412 亿有息负债的重压,是 2025 年必须偿还的 400 亿债务,也是被逼到墙角的生存选择。而包括海安万达在内的 48 座广场,成了这场资本交易里的 “具体注脚”。接盘的 “超级财团” 里,腾讯、京东盯着线下流量想做智慧零售改造,阳光人寿看中的是稳定租金 —— 这些宏大的资本逻辑,落到海安万达身上,其实和咱们更相关的是:那些常去的奶茶店、童装店、周末必吃的火锅,会不会受影响?
答案或许藏在王健林的 “轻资产游戏” 里:卖的是产权,攥紧的是运营权。也就是说,海安万达的招牌大概率不会换。甚至腾讯京东的 “智慧零售改造”,说不定会让你在海安万达逛街时,多些更方便的支付优惠、更精准的优惠券推送 。
对王健林来说,这是用别人的钱滚雪球;但对海安人来说,这更像看着自家楼下的老商场换了种 “活下去” 的方式。它依然会是放学接娃时的 “临时游乐场”,是朋友聚餐时的 “默认集合点”,是我们丈量生活半径的一个坐标。
万达的闭店潮如多米诺骨牌般蔓延。南通万达影城的关闭只是冰山一角,更多商户在暗处默默退场。
港闸万达“中酥亭”的 “闭店流程争议”极具代表性:先是贴出通知引导消费者去通州店消费,待消费者远道而来,却被告知“合作期过了,只合作三个月”,会员卡瞬间作废。当愤怒的消费者找到商场讨说法,得到的却是“商家还欠着电费和房租”的推诿。
传统商业地产模式正遭遇严峻挑战。电商冲击与消费习惯变迁,使商业综合体空置率从2019年的10%攀升至2025年的18%,租金回报率从8%降至5%。万达剥离重资产,专注运营管理的策略,映射出整个行业从“持有运营”向“资本运作”的转变。
万达的“断臂求生” 既是个体危机,也是行业转型的缩影。在经济下行阶段
谁都不容易
星级酒店出来摆摊
街角小卖部
改成了快递代收点
餐馆老板为了了拉生意
特地搬来大电视看球赛
就连坐办公室的
下了班还去跑外卖、开滴滴